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重庆遴选政策理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解读

华图教育 2021-02-20 11:14

一、【资料背景】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着力解决长江重庆段等大江大河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难、生态屏障功能依然脆弱等问题,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制定本方案。

二、【解读分析】

重点任务:

第一,实行“三类”分类指导。一是峡谷景观中的生态屏障类。大小三峡、乌江、嘉陵江等峡谷地区,全面保护峡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探索在生态敏感、脆弱、退化区等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进行生态搬迁,减少人为干扰,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力度。二是浅丘工业生态屏障类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长江及嘉陵江、乌江、涪江等主要支流的两岸丘陵低山地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布局柑橘、笋竹、荔枝、龙眼等特色生态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四边”(村边、宅边、水边、路边)植树,建设森林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三是城镇功能生态屏障类。结合城市品质提升、污染防治和城乡生态修复等工作,在中心城区和沿江重点城镇区开展城镇及各类园区绿化、零星空地植树和林相改造,建设河岸近绿亲水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沿江生态绿化品质和生态屏障功能水平。

第二,实施“四带”空间布局。一是滨江景观生态隔离带。对消落线以上50-100米范围内的河段进行绿化和林相改造,对污染企业搬迁、码头整治后的腾出土地、河流两岸公共空间、非城镇建设用地后退蓝线控制区等进行绿化和林相改造,建设生态缓冲隔离带,修复保护两岸生态系统,形成沿江生态廊道。二是中山生态工业发展带。以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果林、中药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实施一批效益显著的特色林业工程,带动当地农民增加就业,促进生态恢复和乡村振兴。三是高山生态防护林带。以保护为主、生态为辅,加强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实施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对阔叶树和珍贵树木进行补种,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保护效能,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四是消落区固土涵养型生态带。对145-175米三峡库区水位消落区进行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选择适宜地区,探索宜林、宜草、宜草与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形成固土、涵水、益鸟等生态湿地缓冲带。

第三,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一是67万亩生产用地调整改造。在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对15度以上坡耕地、污染严重的耕地、移民搬迁后确无能力耕种的耕地,按规定实行退耕还林9万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增造林22万亩,种植生态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和特色经果林。在生产用地上,对疏林地和未成林地进行补植、管护,人工促进郁闭成林36万亩。二是居住面积增加18万亩。围绕绿化、美化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在河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在水系周围种植护岸和水源涵养林,在田边土坎上种植经济树种,在房前屋后和乡村公共区域种植经果树或彩叶林,在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18万亩。三是挖掘生态空间13万亩的潜力。经宜林地造林、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补植和管护、灌木林的补植和封山育林等措施,申请认定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实施宜林地造林和灌木林的培育5万亩,疏林和未成林的营造3万亩。

第四,着力提高森林质量。一是生态空间促进面积214万亩。对河流两岸的重要生态节点地区,围绕体现森林季相变化和提升森林景观价值的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改造,建设10万亩季相变化示范林。通过对有功能退化的林分和经济效益较差的经济林进行更新改造21万亩,提高林地综合效益。针对中幼林和近熟林生长不良的情况,通过抚育、补植、间伐等人工措施,进行183万亩森林抚育,培育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是生活空间增色3万亩。以海绵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载体,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沿江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绿化美化3万亩,提高城市绿化质量。

第五,着力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增加海岸的植被覆盖面积,加强生态保护作用。以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优化营造林方式,强化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复合经营,乔灌草相结合,丰富河岸植物群落,改善河岸生态环境,形成稳定、健康的林草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千里林带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降水拦蓄、污水净化、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系统性作用,以及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放、净化大气、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屏障功能。二是丰富两岸生态景观,提升生态景观品位;按照不同立地条件和总体布局,选择具有较高季相变化的适生树进行营林,丰富森林层次,突出四季自然变化,把长江重庆段打造成风景带、旅游带、经济带,促进沿江生态旅游发展,开辟沿江绿色发展新途径。三是实行系统综合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乡村建设,推进全国森林城市、全国森林乡村创建。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城镇沿江坡地绿化和公园建设,农村山体、农田林网和“四边”绿化。

第六,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一是加强对林草资源的保护。要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的分级、分等管理,严格公益林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公益林监管,全面保护天然林,搞好森林防火。在自然保护地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序退出机制,加强对自然山体的保护和管理。二是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好江河、溪涧、库塘、堰渠等湿地生态系统,突出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湿地面积,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强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治理,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抑制自然湿地的退化趋势。加强山体、谷地、半岛、江心岛等近缘湿地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有效地保护湿地和周边生态系统。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保护区的整合优化,科学地建立保护区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保护设施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实施自然保护地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监察等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在长江重庆段开展重点水域生态修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抢救救护等工作,对林业资源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价,建立林业资源数据库。四是加强林业执法监督。健全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与公安部门的协作机制,强化林业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草原和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提高执法信息化水平,创新执法机制。建立健全保护和开发森林资源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林草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的赔偿和责任制度。

第七,着力加强民生保障。结合长江流域及长江流域其他城镇密集、人口密集、生态承载超负荷、坡耕地严重水土流失等现实问题,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原住居民进行生态搬迁,加大生态搬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生态公益岗位供给。实行退耕还林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大政策、资金的倾斜支持力度,不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了公司与农民利益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和多元化改革,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补偿试点,增加农民生态收入。

更多推荐

【遴选素材积累】背!人民日报发布的经典金句

2024-03-07 15:31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2021-01-26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