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体系,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水平,使建设超大型国内市场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这为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发挥国内超大市场的作用,畅通国内流通,进而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解读分析】
首先,从扩大内需的目的来说。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我们习惯于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形势进行短期分析。这一分析框架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视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容易割裂投资与消费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这使得消费更被视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回过头来看,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净出口,而经济形势不如预期的时候,大家都期待消费起到“补充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党中央明确提出,消费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好成绩”是基于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激发内需潜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扩大内需,不仅要提高投资效率,继续扩大消费,还要加强投资与消费的有机联系,这要建立在建设有效的扩大内需体系的基础上。
其次,从扩大内需的手段进行分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总结,中国在投资和出口领域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关于扩大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一直沿着波浪式的发展轨迹前进,从食品和纺织品到家电,再到住房、汽车和服务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商品消费需求旺盛的发展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很少出现。因此,促进消费的系统性和长期性政策并不完善。只有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才会针对特定的商品类别和城乡实施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这些短期刺激政策大多是在给定的供给条件下实施的,甚至促进了现有商品的消费,存在透支、延迟消费等一些副作用。当前,在新形势下,我们提出扩大内需,强调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强调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机结合,更明确地以创新驱动和优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扩大内需不是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中长期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新形势下,消费要有持续创新和扩张的能力,投资要动态适应消费变化的大趋势,满足国内市场强劲发展的新要求,让内需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再次,分析了扩大内需的阻碍点和障碍。随着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居民消费进入新一轮升级转型,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优质享受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优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难以满足居民消费的升级需求,不仅影响了内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应有贡献,也造成了大量升级消费的流失。目前,在提高政府投资和公共支出效率、优化税制、改革开放服务业、构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尤其是一些制度和制度障碍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阻滞点。要重视需求侧管理,突破阻断点,补齐短板,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和投资方面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消除制度瓶颈,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