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促进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表明了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四年前,这个主旨演讲被誉为“冬天的阳光”;在过去的四年里,这一演讲一直被国际社会所铭记,并不断激励人类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深入思考。
二、【解读分析】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受到严重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世界经济受到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冲击。有人抛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脱链”“经济全球化已经结束”的论调,反全球化趋势汹涌而来。然而,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的那样,拒绝开放的“副产品”不仅是增长放缓,而且是所有国家国民收入的大幅下降。
疫情引起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抵制,但各国走向开放与合作的总趋势没有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了它们的演变,释放出新的动力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电子商务、视频会议和机器人技术正在发生技术变革,这可能会促进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贸易在疫情防控期正在经历技术变革。贸易技术可以促进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技术进步可以帮助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小企业之间的差距,甚至提供跨越的机会。这些都表明,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解决发展问题。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法直接面对,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经济全球化趋势。”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当务之急是共同抗击疫情,平稳世界经济运行,引导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动力。四年前,习近平主席为世界经济开的“药方”也很“对症”:坚持创新驱动,创造动态增长模式;坚持协同增效,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创建公平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构建平衡包容的发展模式。很明显,这是在识别痛点和难点,把握关键“对症下药”。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以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开放经济建设。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数量增加到了21个;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后,中国市场正在成为世界市场、共享市场、人人市场;加快构建中国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中国举办了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与其他国家携手建设高质量的“一带一路”;中国积极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增强了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中国坚定地选择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以丰硕的实际成果雄辩地证明了“积蓄力量,便立于不败之地;一切智慧,无所不能。”。
历史是勇敢的人创造的,更需要在关键时刻设定正确的方向。人们应该坚信,只要各国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努力,肩负起责任,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就一定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包容、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一定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人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