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构建反食品浪费长效机制

华图教育 2021-01-18 11:12

一、【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倡导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十八大以来,“舌尖上浪费”的现象有所改变,但食物浪费的问题仍然令人震惊。据估计,我国粮食在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每年损失和浪费的总量超过700亿斤,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为每人每餐93g,浪费率为11.7%。反粮食浪费是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打破土地资源约束瓶颈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解读分析】

解决食物浪费问题不仅涉及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的调整,还涉及社会生活中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餐厨垃圾需要“减量化”,但不仅仅是“减量化”,还需要采取“光盘行动”,推动生产方式向更绿色化转变。同时,要倡导简单适度的生活理念,采取人人都能参与的行动计划,建立严格监管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食品浪费。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的建议。加快反餐厨垃圾立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加快建立畅通的法律机制,确保各种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形成粮食安全、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格局。

反食品浪费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制定反食品废弃物法律,改革和完善食品管理制度和规范,促进形成政府部门相互协调、生产企业积极创新技术、流通企业自觉减少废弃物的协同机制,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构建绿色食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流通管理体系,为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制定反食品浪费法有利于完善避免食品浪费的具体行为规则。《民法典》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在第九条中明确规定:“从事民事活动的民事主体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绿色原则。特别是在食品消费领域,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具体化,促进相应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明确限制性和禁止性规范,为促进食品消费节约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反食品浪费法的制定可以引导全社会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抑制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帮助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目前,社会上仍有一些人存在反食品浪费意识不足、认可度低的问题。反餐厨垃圾法的制定,有利于推动反餐厨垃圾宣传教育的广泛深入,增强全民反餐厨垃圾意识,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的生产消费方式。

更多推荐

近三年山东省直机关遴选考题分析VS部分地市遴选考题分析

2024-03-12 17:01

激活旧事物的“一池春水”_遴选笔试备考

2024-03-11 15:33

筑牢文化自信,结出文明成果_遴选笔试备考

2023-02-09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