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残疾人是一个特别困难的群体,需要社会的特别关注。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老年人、伤病员等特殊群体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十三五”期间,从扶贫机制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扶贫措施,到各级政府改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和硬件,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显著提高了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完善老年人和残疾人护理服务体系和设施。这一要求对于促进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解读分析】
要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必须加强规划和科学规划。2018年,深圳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2019年,深圳发布《深圳市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据悉,深圳将在全国率先进行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并已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制度建设先行,对于构建无障碍城市政策标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工作机制十分重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残疾人及相关群体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就业、交通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无障碍设施和设备,可以使城市生活更加幸福。
为了加快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加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残疾人等群体的实际需求也很重要。比如很多地方,弯路、选线单一等问题困扰着残疾人,设计师需要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认真思考,完善城市服务。广州作为首批国家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区)之一,一直走在国家残疾人事业特别是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前列。CPPCC民生咨询平台长期关注残疾人设施设计中的不足,目前正在酝酿优化改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和线路的建议。
全社会的参与是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的关键。在现有的技术和资金条件下,建设无障碍设施是第一步。要让无障碍设施发挥应有的价值,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比如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随意停放,就无法实现设计初衷。对此,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普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常识,保护和利用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使尊重残疾人基本权益、礼貌对待残疾人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还应加强对阻碍和破坏无障碍设施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的治理,如规范商店摆摊设点、自行车共享停车等。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意味着残疾人平等参与和共享现代生活,消除偏见,追求全社会的和谐友谊,城市更加温暖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