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统筹国内和国外法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涉外事务领域不断扩大,这就对涉外法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坚持统筹推进国内和国外法治,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战略布局,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大课题。
二、【解读分析】
涉外法律工作涉及国内法、外国法、国际法等不同领域,涉及的环节广泛,在国家法制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都有与涉外法治相关的内容。涉外法律工作还包括如何在遵循国家平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和措施解决国家间的事务。主权国家的海外机构、企业和公民也存在遵守国际法规范、有序参与国际交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问题。当前,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也面临着更好地运用法治应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外法律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有效保障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合法权益。当前,要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和挑战,必须协调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的战略布局。把握涉外法治建设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正确处理国内法、外国法和国际法的关系,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提升涉外法治水平,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能力。中国宪法对涉外领域和事务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为涉外立法提供了依据和依据。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了《海关法》、《商检法》、《对外贸易法》、《涉外民事关系适用法》、《出入境管理法》、《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涉外法律法规,为中国企业和公民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对外开放高水平的新要求,我国涉外法律法规仍存在一些亟待填补的不足。比如有些地区还存在着无法可依或者法律法规水平较低的问题,有些地区的法律法规比较笼统,没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系统梳理和分析我国涉外法律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抓紧制定急需的涉外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废止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法律法规,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企业和公民出国越来越多,确保企业合规、维护企业和公民安全利益的问题日益突出。涉外法律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法治手段有效维护华侨机构、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涉外工作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探索在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使领馆设立相关岗位,通过专业法律人员的指导、帮助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法、国内法、地区法和相关司法管辖区的法律,有效维护华侨机构、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境内外法律服务体系,以中国法律服务机构为依托,构建面向海外华人机构、企业和公民的全球法律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