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玄奘西行到鉴真东渡,先人们在“引进来”和“走出去” 中不断传承着中华文明,让其闪耀在世界民族之林。然而自近代以来,百年的侵略史让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渐渐势弱,文化自卑思想不断蔓延。在圆梦的征程中,只有汇聚起14亿中华儿女文化自信力量,方能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不忘本来”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和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文化自信,也就丢失了民族的根和魂。一段时期以来,“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思想在一些人中颇有市场,学术论文一落笔就冲着国际某杂志而去,评价人才动辄以国外学历或国外经历为标准,甚至连中小学生的夏令营都以能去国外为荣,而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热衷于 “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价值化”。这虽非主流,却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警惕。以文化自信照亮复兴之路,就是要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完善乡规民约、学习道德楷模、传播主流价值等方式,夯实国民文化自信基础。
“吸收外来”是文化自信的融合和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也不例外。早在汉唐时期外来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华文化的互相融合,最终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再到宋、明时期外来的阿拉伯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促进了中国天文字数的发展,充实了中国的医学宝库,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再到近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中华人民找到一条民族崛起之路。可见,从古至今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绵不绝的动力之源。以文化自信照亮复兴之路,就要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既树立世界性视野,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觉,呵护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面向未来”是文化自信的继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蓬勃生机、来自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到“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从孔子学院数量的不断增加到阴平毛笔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到“中国诗歌春晚”的举办,中华文化用其古老的智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文化以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形式结合着新时代不断创新。以文化自信照亮复兴之路,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且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
今天,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应该对我们独特的历史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这背后博大精深的民族优秀文化满怀信心,让文化自信的光芒照亮复兴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