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近几年来,有关方面集中精力关注市场主体,对国际先进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的改革举措,推动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中国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十大经济体之一。同时,我国的商业环境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注重纾困、激发市场活力的要求,围绕稳定和支持市场主体,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改革措施,起草形成了《实施意见》。针对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根据“六个稳定”和“六个保障”的工作要求,在落实财政、社会保障、金融等规模性救助的同时,注重运用改革手段,进一步打破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堵点”“痛点”,更大力度地激发市场活力。第二,创新推出更多实招硬招。根据精准有效、务实管用的思路,提出了一批新的小切口、大受益的改革举措,使市场主体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第三,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主动为企业服务的良好做法及时制度化、规范化。第四,兼顾当前与长远。不仅要关注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要突破制约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解读分析】
该方案共6个方面20项举措,提出了66项具体改革措施,涉及不断提高投资建设便利化程度,进一步简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审批程序和手续,优化外贸外资企业经营环境,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提高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健全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还将加强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业务指导,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近几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是口岸执法服务功能基本实现全覆盖。"单一窗口"已与25个口岸管理部门全面实现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建成了16个基本服务功能,上线运行,可提供600多项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口岸和各类特殊地区,惠及各类进出口企业,基本满足企业通过单一平台"一站式"办理进出口相关业务的需要。从今年开始,针对疫情防控及时开展了防疫物资报关统计、社会团体防治物资捐赠通关保障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防治疫情、复工复产,发挥“单一窗口”的全流程在线业务办理优势,帮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向各部门申请相关业务,实现企业办事“零接触”,货物通关“零延迟”,系统运行“零故障”,有力地维护了正常的通关秩序。二是口岸各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作进一步加强。借助“单一窗口”实现信息共享,累计完成业务数据交换31亿余条。推进国际航行船舶管理创新改革,提升船舶转港数据共享复用功能,将船舶进港数据申报流程缩短至5分钟以内。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海关查验信息推送,有效地提高了查验准备效率。出口退税"一站式"快速办理,累计为44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退税率达104亿元。海关报关单、税单自助打印和货物发货申报状态订阅推送等实用创新功能,进一步方便企业,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三是拓展贸易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一站式”贸易服务平台;借助"单一窗口",创新"外贸+金融"模式,开展网上国际结算、融资性贷款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项业务试点以来,累计服务企业13万多家,办理国际结算67亿美元,融资贷款合同金额达163.2亿元,出口信用保险保单5.98万份。此外,还大力推进了与港口、机场、场站、码头等物流节点的对接与信息双向交互试点,推动相关物流文件可在线电子化流转。迄今为止,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累计注册用户已达330万多个,日申报业务量达1000万张,三大业务:货物、舱单和运输工具的应用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