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打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重支撑

华图教育 2020-11-13 11:52

深度融入“双循环”,打造长三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枢纽支撑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南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加快成为长三角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以“四新行动”为重点聚力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重点是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南京通过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致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新基建以5G网络设施、人工智能等为建设重点,新消费重点培育1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新产业聚焦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创新平台、拓展应用场景,新都市突出增强城市韧性、建设美丽古都,加快形成当期投入量、产出量、价值量,为国民经济大循环增添动力。

以补链强链为重点畅通产业循环。经济循环无法有效畅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南京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8条产业链20个领域,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力争每年实现20%以上增速,畅通产业链和产业循环、价值链和价值循环、供应链和市场循环,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激发开放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关键要从制度规则上打通堵点。我们将全面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深入推进自贸区南京片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质性推动各板块、园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持续打造政务服务“宁满意”品牌,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两个100条等政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做强创新“主引擎”,打造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的动力支撑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南京将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科教优势、建设创新名城,努力走好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制度创新上务实探索。创新必须解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问题。我们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强化创新治理的顶层设计。建设都市型“无边界”高新园区,实施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建成90万平方米 “城市硅巷”,规划建设麒麟科技城、紫东科创大走廊,推动创新载体与城市空间有效融合。

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我们以“一室一中心”为支撑,打造自主创新的“高峰”、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一室”,即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取得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一中心”,即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已取得微界面强化反应、化工废水“零排放”等重大技术突破。

在产业创新上聚力突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是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南京组建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聚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努力跨越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达尔文之海”。持续做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厚植“科创企业森林”。

在合作创新上深化拓展。越是外部环境严峻复杂,越要以更加开放主动的姿态与世界科技创新携手同行。我们持续开展“生根出访”“百校对接”,与23个国家、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布局建立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两年举办“南京创新周”,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体系。

深耕南京“都市圈”,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板块支撑

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最早的跨省共建都市圈。我们将务实推动都市圈城市间紧密合作,先行探索次区域板块一体化的有效路径,为长三角大板块一体化全局提供支撑。

在规划协同上率先探路。加强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设计,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把握经济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优化“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总体布局,加快形成全市域“东西南北中”协调发展之势,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在设施联通上率先探路。把构建便捷通畅的区域交通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南沿江城际铁路和北沿江高铁,以及宁淮铁路、宁宣黄铁路和南京北站等规划建设,构筑南京都市圈半小时高铁网,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实施禄口机场扩容升级,提升南京港江海转运主枢纽功能,打通城际“断头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跨界合作上率先探路。务实推进毗邻区、跨界区建设合作,深入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共建宁淮特别合作区,积极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区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协调机制,共建各具特色的宁滁、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提升治理“获得感”,打造长三角普惠便利共享的基础支撑

在新形势下,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南京将把一体化发展与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同步推进,努力以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公共服务共享。关键要实现政策同标、工作同步、发展共享。南京将深化“智慧南京”建设,发挥南京大数据公司和大数据中心作用,共同推进长三角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促进数据红利释放。加强与兄弟城市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完善区域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化供给体系。

生态环境共保。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必须带好头。我们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依托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实施“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项目,努力实现长江生态一体监测、协同治理、整体修复。协同推进“三水共治”和大气、固废联防联治,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积极构建跨行政区协同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治理体系共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彰显制度优势和现代治理水平的韧性城市。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推动全国首个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建设。总结运用疫情联防联控、协同复工复产等有益经验,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政务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共建水平。

更多推荐

【遴选热点】科技创新中存在哪些问题?

2024-05-23 16:26

江苏公务员遴选近几年都考了什么?2024遴选考试会考什么?

2024-05-13 16:47

【遴选备考攻略】江苏公务员遴选考情分析之命题规律

2024-05-11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