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坚持问题导向,倒逼改革转型

华图教育 2020-11-05 20:17

问题是通向真理的指明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大刀阔斧、攻坚克难,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严明责任、狠抓落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前行,积厚成势。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离中央的要求以及人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正视问题、不回避问题,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问题意识十分缺乏,对问题或者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或遇到问题绕着走,生怕惹火烧身;或漠视排斥,采取“鸵鸟战术”,“选择性失明”;或顾左右而言他,举起套话空话的盾牌。小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成为顽症、老大难,不仅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首先找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实事求是地搞好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贯穿改革的全过程,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好头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多说群众话、多住群众房、多效群众行,把自己摆进人民群众中去,认真记录下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既要了解调查地的总体情况,更要住下蹲点,借助“显微镜”“望远镜”,“打破砂锅问到底”,杜绝“车轮上的调研”,做到既走得了群众路线,又听得进群众意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改革的“第一呼声”。

坚持问题导向,对症施策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思想层面问题,哪些是政治层面问题,哪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急需处理的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分析问题之后,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研究思考,有所突破。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突破口,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总是存在的,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直面问题。要清楚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能遇到‘急性’问题,也可能遇到‘慢性’问题,可能遇到复杂问题,也可能遇到简单问题……无论是哪一类问题,问题始终是绕不过、躲不掉的,只能面对”。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多种多样问题,因而对于问题的存在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心理预期。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考验的是党员干部的担当情怀和担当气魄。面对问题要敢于担当,敢于动真碰硬,敢于触及矛盾的深层次,遇到矛盾主动处理,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争做改革路上的“疾风劲草”。诚然,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失败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宽容改革探索中的失败和错误,但决不允许不改革,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者“撑腰鼓劲”,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厚氛围。

下一篇: 关键在于落实

更多推荐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_地方遴选政策理论

2022-12-29 19:47

用好用活消费券,促进消费加速回暖_遴选考试面试热点

2022-11-16 22:37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2021-04-21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