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扶贫开发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独创性和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反贫困斗争”。中国共产党奉行的价值观、领导方式和科学方法为战胜贫困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解读分析】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精准扶贫和扶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的基本要求,是针对不同问题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精准是脱贫的关键。战胜贫困,不可能搞“漫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实施精确的扶贫战略,找到“贫穷的根源”,开出正确的药,并针对治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对扶贫目标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准配置,对扶贫目标实行精准支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于扶贫目标和扶贫领域。”中国实施的“六个精确”包括准确的支持目标、准确的项目安排、准确的资金使用、准确的到户措施、准确的村到户、准确的扶贫成果,以及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发展和生产扶贫。
把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坚持外援和内刺激相结合。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就要加大扶持力度,发挥群众作为主体的作用,这是由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共同推动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利用好外部力量,激发内部力量,是必须把握好的重要关系。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外援很重要,但是如果他们不努力,什么都不做,即使外援很大,也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只有利用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中国在坚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注重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坚持扶贫与扶持贫困人口的愿望和人才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信心,而且树立了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志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了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热情和决心。而且,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可以加快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连根拔起“穷根”,堵塞“返贫之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要求现实,努力工作,不摆架子,不做无用功,才能打赢反贫困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一定要务实,扶贫过程一定要扎实,扶贫要真正扶贫,扶贫的结果一定要真实,这样扶贫的结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才能不搞拳绣腿。”打赢反贫困的硬仗,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两忧”和“三包”,符合中国的实际发展阶段,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提高标准。扶贫工作根本不应该是假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最忌讳的。我们党坚持把从严治党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实行经常性的检查检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价,坚决消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杜绝弄虚作假、急躁厌战,确保扶贫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