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氏春秋》的“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到白居易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从邓小平同志的“治水秀山”到习总书记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上下五千年,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步入新时代,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已经被摒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深入人心。然而,敦煌毁林事件、祁连山生态破坏事件、秦岭违建别墅事件……个别地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应加大力度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秉持“依法治理”原则。《周公》有言: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度不严格有之、法治不严密有之、执行不到位者之、惩处不得力者有之。而破局之钥在于,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山东省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努力建设能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系列政策体系,为产业绿色发展增添的“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唯有制度的约束,“双碳”目标才能实现,推动新时代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发挥“技术创新”效能。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无论是青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正式“上岗”,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是无人机跟踪拍摄技术,让云南象群从北移到南返的一路游走之中,全民能够全程关注呵护,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迹,亦或是大数据技术的不断突破,让空气、水、土壤等多方面的生态环境实现实时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科技在生态领域的运用,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寻答案、要方法、找出路。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不仅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就一定能让山川更绿、家园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