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人们“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的生活逻辑到如今“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自然”的内生动力,这是敬畏自然的一种行为转变;从过去“人定胜天”的自然认知,到如今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观念,这是敬畏自然的观念转变。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行为都在悄悄地转变,对自然的态度更多是敬畏之心。也正因为敬畏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何为“敬畏自然”?理解其含义关键在于理解“敬畏”二字。其中,“敬”指的是“尊重、尊敬”之意,“畏”指的是“害怕、畏惧”的意思。故此,“敬畏自然”并不是单纯地尊重自然,而是既尊重自然,也要畏惧自然。自然界除了具有丰富的植被,多样的物种,同时由于演化的历史比较复杂,很多现象和物质人类尚未探知,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存在,不能片面地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存有敬畏之心,否则很可能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敬畏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守住生态“红线”。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然而,如今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从部分地区湿地的急剧减少,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再到全球变暖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可能是客观上的管理无序,管理错位,其二可能是主观上的保护意识欠缺,不能站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角度保护自然,植被减少、旱涝多发,甚至是高温天气多发。而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故此,我们要有底线思维,从敬畏自然开始,最终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在制度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发展的可持续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敬畏自然才能更好利用自然,获得生态“红利”。既要算好“生态账”,也要兼顾“经济账”,不能过于保守,凡事过犹不及,一味保护自然,忽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那么将失去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正如中国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道”,我们也要根据实际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求平衡。如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诸多“红利”。如今,很多废旧的矿区,被人们进行了多元的改造恢复,有的进行了生态恢复,如铜锣山国家矿山遗址公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有的进行了商业改造,进行二次商业价值再发挥,如上海的深坑酒店;有的进行了文化转型,打造成历史文物游览景区等。可见,只有敬畏自然,依托自然资源,不仅能保护好自然,更能获得长久的“红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的理念都逐渐从文件落到了实地。当下政府正积极调整发展方式,秉承敬畏自然的原则,诠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以客观保护守住生态底线,以理性开发实现绿色发展,真正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