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城市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在理念上暴露出某些片面化倾向,背离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借鉴老子“有与无”的思想,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老子“以有为利,以无为用”,本质上是提醒人们既要关注“有”,更要重视“无”,“有无”应兼顾结合。老子的智慧启发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把握城市建设的正确方向。
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更应重视民众的精神需要。相对于农村,城市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故人们对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尤为强烈。当下城建中片面追求硬件建设、忽略民众精神需要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小区景观虚有其表、“有景无人”;康娱设施利用率低,形同虚设;邻里之间互动无门,老人孤单寂寞;公共空间开放不足,居民业余生活单调枯燥;城中村治安混乱,环境卫生恶劣。要改善这些不良局面,唯有从民众的精神需要出发,加强治安和环境治理,加大公共空间的开放力度,以此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打破阶层和人群隔阂,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温馨家园。
既要关注经济效益,更应重视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指经济或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无形(非经济)效益,本质上是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当下,某些城市的建设思路出现“重经济、轻社会”的片面化倾向,严重者甚至导致两者的对立。例如旧区改造忽视历史文化保护,抹杀市民的家园记忆;商业建设利字当头,公共设施和制度配套严重不足;公共空间过度审美化和商业化,脱离民众的实际需求。依此,有效协调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大力建设、恢复公共空间并拓展优化其公共功能,是扭转这一不良倾向的不二选择。X市政府在黄金地块兴建文化公园,就是转变建设观念、重视社会效益的成功范例。
既要借鉴现有经验,更要大胆创新。城建的既有经验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参照,但过度依赖既有经验又造成建设观念因循守旧和城市品质停滞不前。相反,大胆创新、无中生有则可能带来城建品质的不断飞跃。在这方面,S市的经验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S市月亮湾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在规划编制、投资主体构成、空间设计、施工建设、技术应用、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制度创新;既考虑经济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既满足目前需要,又便于日后升级。S市的事例,体现了突破前规、大胆创新的丰硕成果。
城市,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在城市建设的思路上,“有无”兼顾结合,是落实城市发展宗旨、提升城市品质的根本策略和正确方向。惟有如此,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