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个定制“呼叫器”,让留守老人不再对求助无门担惊受怕,贴心又放心。一趟趟“小慢车”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撑,不断满足群众交通就业等各方面需求,慢慢悠悠开出深山,开进了幸福的大道中。每一个细小的民生工作,都能让群众感受到暖心、贴心和放心,真正谋到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所以必须要做好民生工作,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多数人的需求要考虑,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被忽视。要把服务落到群众心中,就要关注多方诉求。社区工作者关注到听力障碍居民的诉求,通过学手语、创建“无声服务室”来主动提供服务,为民生服务“暖心”;社会救助改革瞄准“沉默”的困难群众,为他们提供物质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为民生服务 “护航”。用真心、真情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不仅能让群众幸福感提升,更能拉近干群关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不断提升民生服务的的“温度”。
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改善民生品质就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断推动百姓生活品质提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民生保障更注重的是“有没有”和“覆盖全不全”的问题,而进入新时期,我们更加强调“优不优”的问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诉求不断倒逼我们思考如何推动民生福祉向更有“质感”迈进。对此,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问计于民,加强调研创新,创造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群众日子有奔头、未来有盼头,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厚度”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抓住关键问题,提升精细化水平的结果,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佳注解。正如柳荫新区瞄准百姓“不适应新生活”的“小麻烦”,开办夜校,照亮了“新城里人”融入城市生活的路。要下功夫解决民生难事、加大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精细之处勤勤恳恳,逐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民生工作是群众眼里的大事,关乎人们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要为民生服务升温、给民生福祉提质、让群众获得感更厚实。唯有如此,方能让中国之巨轮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