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_遴选备考经验

华图教育 2022-12-17 21:05

公文写作是办公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领导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给领导当参谋、搞服务是其重要任务和职能。不能写,不会写,是当不好秘书的。写好一份文件或报告很不容易,不少人眼高手低,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搞文字写作的人,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政策水平、工作经验和写作能力四个方面的本领。下面华图教育就带大家看一看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

首先,要吃透“两头”。

即吃透上头和摸清下头。吃透上头,是解决写文章的观点问题;摸清下头,是解决写文章的材料问题。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哪里来,主要是从吃透上头来的。这就需要:

一要深刻理解中央和上级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使自己的思想与全国、全省的大气候合拍。要养成早晨听广播、晚上看新闻、睡觉前看完当天报纸重要内容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二要主动与领导多沟通、多探讨,及时了解并掌握领导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和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如果还觉得观点不够明确,就从实际材料中来补充和明确,从信息和调研中来解决。办公室还要做好信息调研和综合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要捕捉新意。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领导的重要讲话往往要表达出一种重要理论、重要思想、重大决策,而这些理论、思想、决策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作为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十分注意捕捉到领导思想的萌芽。

摸清下头。调查研究是掌握实际情况,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前提,也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表现在文章里就是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是从实践中来的,观点是从材料的分析中求得的,材料是第一位的,观点是第二位的。如果既有材料又有观点,生动的材料说明观点,观点又统率了材料,自然就是一篇好文章。生动的材料从哪里来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围绕中心工作,考虑决策需要,关注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经常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及时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并潜心研究,然后条分缕析,归纳整理。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形象地把调查研究比喻为“十月怀胎”,把决定政策和解决问题比喻为“一朝分娩”。他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陈云也曾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群众、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不然的话,写起材料来东拼西凑,没有自己的语言和风格,写些粉饰文章,像一杯白开水,既无味也无色,虽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为了摸到真实情况,写出好文章,第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办公室人员最好分两组,一组顶岗值班,另一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第二,办公室工作人员每人结交几位了解实情、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第三,主动上门请教某些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同志,在文件起草之前,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

其次,要明确写作的目的。

第一,开门见山,做到意尽文止,条理清晰,文字精练,切忌穿靴戴帽,言之无物。草稿拟出后,拿出“一个逗点一滴汗,一个句号一支烟”的精神,字斟句酌,不厌其烦,反复推敲,删繁就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毫不吝惜地删去,将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改正过来,达到“一字入文中,九牛拔不出”的要求。写文章、讲话,是为了传播思想,要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让人愿意看、愿意听。写长文章、讲长而空的话,往往是没有水平或者水平不高的表现,既浪费笔墨,也是对别人宝贵时间的浪费。毛泽东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说那些长而空的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应当“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他的许多著作如《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字数不多,言简意赅,却生动、幽默、深刻,让人爱读爱看。邓小平也倡导“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文章119篇,平均每篇只有2100多字。

第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论对上对下,都要讲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文字简练。求深不求全,求新不俗套,即“短、实、新”。短,不是浅;实,不是干;新,不是偏。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改进文风,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很重要。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二是实。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第三,时间允许的话,文稿拟出后放一放,想一想,再加工、修改、提炼,然后定稿。毛泽东讲过,文章写出来不要急于发表,在抽屉里放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完善。这也是反复,为了更符合客观实际。

更多遴选备考经验相关资讯,请关注华图遴选!

更多推荐

遴选考试99个简练大气的高级词汇,告别写作中的大白话

2023-11-13 17:02

中央遴选68分能够进面吗?成绩要到多少才能进面?

2023-11-06 16:00

以换位思考谈出个性化亮点与特色_遴选备考经验

2023-08-25 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