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之文字表述不规范_遴选备考经验

华图教育 2022-11-20 16:23

下面华图教育就带大家看一看公文写作常见问题之文字表述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八种情况。

(一)概念不准确。如常常见到文稿中有“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这样的句子,这个表述就不准确,因为“各级党委”包括党的中央委员会, “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 。有的将“信访工作机”写成“信访机构”, “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写成“信访法制化建设” 。曾在某省信访工作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为《创新信访机制,提高工作水平》,这个表述就有问题,主要是前半句“信访机制” ,我理解这句话想表达的是“信访工作机制” ,可能是作者为了工整对仗且避免跟后半句中的文字重复,省略了“工作”两个字,但这一省略,词意可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信访” 与“信访工作”是两个概念, “信访机制”与“信访工作机制”也相去甚远。有时不要小看就一个字,往往就因为一个字,意思就大大不同。如: “校园加固” ,让人看了直迷糊, “校园”怎么加固?应该是“校舍加固” 。还有一篇文稿中有这么一句话“××省政府多次作出批示”,一个机构如何会作出批示?应为“××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批示” 。在信访业务文稿中,常常有同志把“养老金”写成“退休工资待遇”。不要小看遣词造句,这里面大有讲究。因为语言文字是有温度、有感情、有色彩的,不同的文字表述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信息。比如,我们在文稿中写到信访群众,一般情况下应该按照信访条例中的表述,写成“信访人” ,这是一种法律定义;或是按照我们通常所说的写成“信访群众”,而不要写成“访民”。又如, “群众来访”与“群众上访” 的表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传递出我们对群众反映诉求的欢迎,后者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冷漠甚至是“嫌弃”。

(二)常用口径错误。一些专用词是固定使用的,一旦写错,意思就不同了。如对于2010年信访工作的“三个工作重点” ,有的同志写成“三个重点工作” 或“三项工作重点” 、“三项重点工作” ,意思就有了偏差。还有一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与时俱进,发生了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变化。如党的十六大之前,我们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2011年7月,我在审核一个材料时发现,其中还在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如,有的机构早已发生变化,但仍写旧名称,如人事部早在多年前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但直到现在,仍有同志写成“人事部”。还有一些口径是特指的,如“信访人”,是指来信来访的群众,但有些文稿却用于指信访干部,如“信访人精神”。

(三)单位、人员排序混乱。单位和人员如何排序是起草公文时经常遇到而又容易搞错的一个问题。其实,掌握了以下基本原则之后,排序就不是问题了。单位(省份、部委、司局)排序的原则是:先地方后部委;省份按照国家行政区划排序,部委按照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部委内设机构按照三定方案中司局顺序排序。人员排序的原则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排序,或按职,从高到低;或按姓氏笔画,从少到多;或按所在部门先后排序。

(四)不注意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不同。口头表达通常比较随意、灵活,显得生动,书面表达比较规范、严格,显得严谨;一些口头表达方式的句子、口气可以用在领导讲话稿中,但不应用在正式的文件中。如,讲到年份时, 口语有时为图方便,会说“04年” (读成“零四年”), 但写到稿子里时,就要写完整,写成“2004年” ,否则容易造成歧义。比如说“l1年”,到底是指l1年时间,还是指20l1年年份?这都是不可忽略的细节。

(五)词语搭配不当。虽然有些词的词意相近,但并不能互相替代。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容易将它们混淆。如: “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显然,“作用”是不能“发扬”的,而应该说“发挥”。又如: “在未办理法定程序的情况下” ,应为“在未履行法定程序的情况下”; “加大协调’’应为“加强协调” 或“加大协调力度” ;“参观信访工作的发展历程” ,应为“回顾信访工作的发展历程”。

(六)前后表述不一致。如前文讲成立“信访学会”,后文却成了“信访协会”;前文讲“各处”,后文却成了“各党支部”。我曾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出现“信访干部”、 “信访工作者” 、 信访工作人员”多种表述;还有一篇文章,区区百字就出现了“信访人、上访人、上访群众、信访群众”四种表述。

(七) 易混淆字词使用错误。字词的误用是公文写作中长期存在和普遍存在的“顽疾” ,直接影响到公文的准确性。诸如“截止”与“截至” , “做”与“作” , “必须”与“必需” ,“公布”与“颁布” , “制定”与“制订” , “法制” 与“法治” , “反应” 与“反映” ,“绝不”与“决不”,等等,这些字词的词意相近,但又有区别,使用中的错误率相当高。如“截止”和“截至”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到⋯⋯为止”的意思,但“截止”是终止、结束的意思,而“截至”大多指一个过程、一件事情暂告一段落,并不是终止或结束。 “截止”一般用在时间之后,如“展览到5月30日截止”。“截止”如果用在时间之前,就需要加一个介词作补语或名词性词语加冒号,如“展览截止到5月30日”或“展览截止日期:5月30日”。“截至”则用于时间之前,不能用在其后,如“截至7月3013,共有5000人参观了展”,不能写成“截止7月30日,共有5000人参观了展览”。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辨析,从而准确使用。

(八)错别字和多字漏字。这是公文审核中最常见的问题。虽然有的文稿已经过层层审批,但仍存在明显的错别字或多字、漏字。错别字中,有的是同音字、有的是打错了字或选错字。如: “承上启下”变成“呈上启下” ; “深受启发”变成“身受启发” ; “来之不易”变成“来之不宜”; “上下联动”变成“上下连动”; “遵照”变成“尊照”;“抚养”变成“扶养” ;“重要组成部分”变成“重要组织部分”;“鲜为人知”变成“显为人知”。多字、漏字中,有的是修改文稿多删了或少打了一个字,有的是打字时输入法有联想功能,本来是打一个字,却出来一个词。如: “各省、治区、直辖市” ,少了“自”字; “各项指导标任务落实情况”,多了“导”字; “中央织部'’、“有针对的意见”,分别少了“组”和“性”字。出现这些情况,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拟稿人自身没有认真校对,也反映出一些参与审批的领导没有严格把关,相关的公文审核的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更多遴选备考经验相关资讯,请关注华图遴选!

更多推荐

【遴选热文】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 着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2024-05-11 17:31

2023山东遴选考情分析

2023-07-31 15:27

不负自我 不负人民 不负时代_遴选笔试备考

2023-03-10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