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_遴选笔试备考

华图教育 2022-11-15 22:02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更铸就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文化建设气象万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日益坚定。

文化自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定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最集中的体现。在文化发展上,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奏出雄浑乐章。我们高扬思想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更加坚定;着力凝聚人心,把价值观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更加充沛强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更加高昂响亮;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做好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工作……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在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坚定。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如何对待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素有文化自信的恢弘气度。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文化自信的“源”和“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牢牢站稳脚跟。博物馆热、文物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国潮”火爆流行、“中国风”托起“冬奥范儿”,《最美中国戏》《中国诗词大会》《记住乡愁》等节目热播……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认同、出自真心喜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更加自觉。

文化自信在充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文化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和人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文化繁荣兴盛最终要落脚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同时也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新时代,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渴望更加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应人民而需、为人民而兴的原则,更加精准、更高质量地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水平。艺术创作持续繁荣,《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沂蒙山》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刷屏出圈,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实现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广受欢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不断实现。

文化自信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精神是强大力量支撑。一种文化经过风雨的洗礼,在实践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能让人们的文化自信愈加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没有在挑战面前退缩,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凭着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疫情防控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我们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累累精神硕果,为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

文化自信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的文化,总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借鉴、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一堂。这是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举,也是新时代中国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缩影。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金砖人文交流合作,推出以对外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等优秀作品,昆曲、京剧演出不断亮相国际舞台,优秀国产电视剧在多国引发“追剧”潮……走出去的中华文化彰显出强大魅力、展示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

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

更多推荐

儿童用药要更加精准_遴选考试面试热点

2023-02-20 20:33

增强道路自信,走好中国道路_遴选笔试备考

2023-02-19 20:51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实现伟大复兴梦想_遴选笔试备考

2023-02-03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