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在城市中安放我们的精神_遴选笔试备考

华图教育 2022-08-15 20:14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此描述城市。其中关键,正在于何为“生活得更好”。

城市生机勃勃,予人无限可能。从经济学上看,这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强大向心力。然而,生活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现实中,每天都在拔节的城市,往往与“生活得更好”演出二律背反:钢铁丛林里看不到日升月落,雾霾围城让人不敢深呼吸;小区越盖越好,孩子却不懂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网络越来越快,低头族们却忘了给身边的老人让座……很多人在反思:物质丰富,就能生活得更好吗?

美国社会学家芒福德认为,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城市,在物质要素形成之前,就已具备了强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等等。这也意味着,满足人们最本质的精神诉求,才是城市存在的目的,也才是让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的关键。

打开历史的视野就会发现,面貌多样的城市,背后是对“如何安放精神”的不同回答。古希腊的雅典开民主风气之先,阿戈拉广场成为聚集人的公共空间;明清时代的北京,布局严谨、建筑恢弘,展现大一统下的治国理念;巴黎卢浮宫珍品荟萃,层叠的历史也层叠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寻……城市是由人所建造的,物质只是载体,决定一个城市风貌的,最终是张扬其间的人类精神。

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到舒适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构建城市的精神宜居,同样需要让心灵的各种仪表读数始终保持最优。

身暖通体舒泰,心暖城市如春。一座城市有没有温度,体现在规划上是否有初心、管理上是否走了心。落脚城市的人们不是候鸟,他们不仅为了生活,更为了寻找归宿感和身份认同,为了寻找“我是谁”“来自何处”“去往何处”等永恒问题的答案。让城市从“地产”回归“土地”,让建筑从“房子”回归“家园”,才能规划好更多精神的空间。“暖”既是人文精神的普照也是人本细节的呵护,来自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也来自可以让拾荒者入馆阅读的管理,来自让孩子们也能悉心与艺术对话的布展。提升温度,保持温度,城市才不仅是高楼大厦、钢铁丛林。

生命的诞生与存在不能缺少水,保持心灵健康也同样需要文化“湿度”,构建精神宜居,应致力于涵养城市的文化水源。前段时间,有公益组织进行了“地铁丢书”活动,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地铁阅读的行列。虽然效果可能有限,但也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一群诗歌爱好者自发“为你读诗”,让诗意充满手机的移动空间;各类民间剧社、合唱团,在大小剧场里演绎着“城会玩”;读书会在悄然生长,严肃的阅读与讨论凝聚起志趣相投的人……让城市氤氲“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气,城市就会因文化的滋养而年轻,文化更会因城市发展而生机盎然。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着美好生活前行的历史。让我们致力于构建诗意的栖居、精神的家园,愿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

更多推荐

【中央遴选】入围名单已出!最低进面分数为55分!

2024-01-22 13:32

中央遴选68分能够进面吗?成绩要到多少才能进面?

2023-11-06 16:00

以换位思考谈出个性化亮点与特色_遴选备考经验

2023-08-25 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