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把握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

华图教育 2021-05-04 10:40

一、【背景材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围绕加强文化遗产古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二、【解读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区和家庭,可以同时拥有、共享和继承同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共享性不受时空限制。例如,春节、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不同国家的人可以享受家庭团聚等特定文化意义,也可以创造具有特定国家和地区色彩的春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在群体内部,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象征。迄今为止,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提高了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的凝聚力。例如,茶、丝早就从中国传到欧洲,野生茶树的驯化、茶叶制作方法、茶水泡制过程、蚕的饲养、蚕的提取和刺绣等,这些非遗传技术是中国人的创造,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象征。对于不同的集团、不同的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互相参考,丰富各自的文化生活,增进相互认可,促进各自的发展,所谓文明多样交流,交流相互鉴定,相互鉴定发展。

目前,中国已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请,总数居世界第一。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自觉、热心地投身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非遗物的幸运。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绩,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非遗留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非遗传概念的广泛传播,使我们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日常生活方式,如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节等,获得了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首先,整个社会对非遗产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明显提高,其次,非遗产保护唤醒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提高了人们文化的骄傲。此外,无论是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都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

非遗留保护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过去历代,民间艺人从未受到特别尊重。建筑师、工匠、讲故事的人……表现他们技术和智慧的成果受到世人的称赞,但他们的名字却埋没在历史上。现在,传承人的概念被提出,受到实际的尊敬,不受关注的创造者去文化建设舞台的中央,有荣誉感和骄傲感,有自信和责任。传承、创造的主体受到尊敬,有助于非遗传这一经历历历史锻造的技术和智慧发挥出旺盛的生命力。非遗传承越来越开辟了新的局面。具体来说,非遗传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技术,特别是录音、录像,使非遗传记录更加真实完整,以往难以用语言、文字描绘和记录的要素更好地表现出来。传统的师徒制度不断出现,非遗传入教室非遗传入校园等新手段的新方式,非遗传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得到了更好的体现。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扩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提高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传保护的关注、爱和参与,同时激发了非遗传继承人的骄傲、自信和创造力。

更多推荐

【遴选素材积累】快来这里看大作文素材

2024-03-11 15:37

【遴选素材积累】背!人民日报发布的经典金句

2024-03-07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