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是元旦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研究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谋划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
始终不放松农业农村工作、城乡工农发展比较协调,是江苏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近几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狠抓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延续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我们坚持以“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着力强基础、转方式、调结构, 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们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全方位拓宽增收渠道,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得到扭转。我们坚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努力方向,持续兴办农村实事工程,大力改善农村民生,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标准和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提升。我们坚持以“确权、赋能、搞活”为主要内容,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农村各项重点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盘活了资源要素,增强了发展活力。我们坚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启动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探索缓解相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我们坚持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切实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不断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党群干群关系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了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肯定,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波动加剧、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下,“三农”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 向所有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定位,充分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重农强农调子不变、惠农富农力度不减,对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六个更” 的要求,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着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要准确把握现阶段主要任务,充分认识到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坚定地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影响,充分认识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更加自觉地聚焦农民增收, 更为有效地破解增收难题,更大力度地拓展增收空间,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作为检验“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重新拉大。要准确把握内在条件变化,充分认识到我省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趋于极限,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摆到农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刚刚下发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我们有力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矛盾,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的“两聚一高”主题,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农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改
善农村民生,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江苏是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鱼米之乡。江苏的农业发展好了,是我们为全国发展作贡献的重要体现。我省的耕地不多,但产能不低。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位,而粮食产量居第五位,农业增加值居第三位,农业劳均增加值居第一位。农业的比重不高,但作用不小。一产在GDP中只占到5.5%,保障了近8000万常住人口的口粮供给,解决了约750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承担着工业原料、旅游休闲、生态产品等供给功能。稳不住这个5.5%的“基本盘”, 其余的大头就很难稳住,也持续不了。这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不增收、增量不增效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问题在于农业产品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发展动能不够强劲、要素配置不尽合理、生产方式不可持续,归根到底在于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农产品供求关系演变的基本规律,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今后几年将是地区之间农业生产力布局发生重大调整、竞争力格局进行重新洗牌的重要时期,关键要看各个地方落实中央决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提供的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积极主动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创江苏农业发展新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着眼提质和增效,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针对目前我省农业大而不强、产品 多而不优的问题,要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巨大的消费空间,紧紧围绕市场组织生产、根据需求优化供给,在“大”的基础上做优做强,在“多”的前提下求精求特,以优质促优价、以特色促增效。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优化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要特别注意守住粮食生产的底线,着力在提升粮食这个农业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决不能再跌进“多了砍、少了赶”的怪圈。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品种更新,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和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粮食产量年度间可以有波动,但稳定产能、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力度必须持续加大,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的全省粮食安全目标必须保证。要加快特色产业扩面,优化产品结构。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后,农业效益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坚持什么来钱种什么,什么好卖养什么,积极扩大特色园艺产品、畜禽产品、渔业产品、林业产品生产,提高特色种养业比重和市场份额。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要推动多元复合经营,优化生产结构。我省土地资源少,我们就要在综合利用、提高单位效益上多动脑筋。要利用3000多万亩水稻田,推广稻田养虾、养蟹、养鱼、养鸭等共作模式, 利用乡村林地发展林下养殖、间套复种等立体种养模式,还要推广粮经(菜) 轮作、特粮特经多元多熟等复合经营模式,发展“粮食+绿肥”“粮食+饲料” 等种地养地结合模式,通过一地多用,实现一举多得。要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这是新形势下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招数。要加快农业生产环节与加工流通环节的融合,农业生产加工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农业生产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融合,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尤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流通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健全价值链,尽快改变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产业链条短、业态单一的状况。
突出安全和生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层次、多样化。酸甜苦辣咸,的确是众口难调,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要求是共同的、一致的。过去,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和保障供给的巨大压力,我们不得不高强度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成绩固然很大,不过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相对宽松,我们要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强化农业农村的生态产品供给功能,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质” 的需求转变,努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市场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标准化、生态化。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使质量安全成为江苏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建立全程可追溯信息平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构建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推动创建农
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一方面,要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使绿色发展成为江苏农业的鲜明特色。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 确保农业各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高效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科学施药,大力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模式, 加快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不仅要成为转化科技成果、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载体,也要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要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沿江沿海沿太湖地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加强国土绿化工作,持续推进植树造林,推动国土绿化与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有机结合, 实施珍贵树种培育“十百千万”工程,调整林木结构,提升林木效益,充分发挥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抓住规模和主体,健全农业经营体系。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往往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能够更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农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我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把握推进节奏,不是说越快越好。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前提是要有更多的农民有条件不再单纯依赖农业,有能力离开农业、离开农村,显然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一定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选择,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瞎指挥。要注意把握规模适度, 不是说越大越好。农业生产一般具有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的特点,不过我们的耕地面积有限,片面追求大规模不现实。规模经营面积多少为宜,要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要算农民的账,还要算政府的账和社会的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决不能一味贪大求大。要注意把握主体多元,不是说越单一越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要兼顾小规模农户;既要推进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又要推进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他们与普通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强化装备和科技,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物质装备和科技手段是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关键部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往哪里调,调整得对不对、准不准,需要实践和时间来检验。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抓好这两项工作总是不会错的。要强化农业物质装备,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切实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结构调整的基础。围绕永久基本农田、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等区域布局,按照统一标准、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土地整治形成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可按照相关规定在省域内调剂,调剂收益按一定比例继续增加高标准农田投入。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大力发展管道灌溉、喷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推动农田水利建设从提高供水能力向提高节水能力转变。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因地制宜加强仓储、烘干以及晒场等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瞄准农业重大科技需求, 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原始创新和融合创新,努力推出一批“苏”字头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特别要强化节本增效和绿色发展技术模式的普及运用。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网上交易公共平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提高他们学习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 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和示范基地。
二、围绕加快富民步伐,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这几年,我们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安排投入、推动落实等各个环节,都把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的考量,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成为“三农”工作、民生工作乃至全局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但是,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与群众的期盼、发展的水平、江苏的位置还不完全相称。从农民收入的总量来看,201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在1.8万元左右,平均每天不到5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对东部沿海
地区来说,只能紧巴巴地过日子,很难说宽裕,更谈不上富裕。还要看到,有大量的群体收入低于这个平均数,收入在6000元扶贫标准以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到去年底还有200多万人。即使一些农户人均收入超过了6000元,生活仍然比较困难。近两年农民收入增幅呈下滑趋势,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最近,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把政策、资源、力量更多地向农民增收集聚,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抓住产业富民这个基础。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产业层次影响着收入层次。在我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占到八成。这两个方面的收入容易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现阶段继续增加有难度,也有空间。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新经济、新就业,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高层次行业、高收入岗位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农业还是大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外部拓宽渠道,又要从内部挖掘潜力。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要有好项目。现在很多地方还是一季稻一季麦的种植结构,普通种粮农民很难增收致富。而在一些地方,通过调整结构, 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起到了很好的富民作用,像武进、江都、沭阳等地的花木,昆山、高淳、兴化等地的大闸蟹,射阳、泗洪等地的大米,盱眙的龙虾, 这些都是依靠农业致富的好项目。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农产品网络营销额增幅达到40%,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增幅超过15%,带动了很多农民实现了致富梦,也吸引了不少青年农民返乡创业。要下功夫培育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村庄和精品线路,进一步做大规模、放大效应。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要有好点子。有个好点子,就能来票子。当前,创意农业倍受关注,我省创意农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快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力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创意农业,积极打造主题创意农业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找到了好项目,想出了好点子,并努力形成规模、争创优势、打出品牌,农业完成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深挖深耕的“金矿”,完全可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抓住创业富民这个关键。群众致富的最大潜力在创业。繁荣发展地方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既要有支柱企业带动,又要有草根经济支撑。发展草根经济,意味着要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也是我们聚焦农民致富必须紧紧抓住的“牛鼻子”。现在,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的很多方面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全方位变革,也催生了农村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民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要完善创业政策,实施农村创业富民行动,把鼓励城镇居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延伸覆盖到广大农民,不断完善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方面的政策, 推进相关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村创业的便利化水平。要改善创业服务,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加强新型农民创业载体建设,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要培育创业主体, 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村组干部、合作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自主创业,注意吸引高校毕业生、城镇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星创天地”,引导更多农民群众追寻商机、创业致富。
抓住脱贫攻坚这个难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近期多次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推进脱贫攻坚,核心要求在“精准”,成败关键看“精准”。要精准落实帮扶对象。建档立卡不是一次定终身,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有进有出, 解决好脱贫的如何退出、新发生的或返贫的如何纳入的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要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弄明白每个低收入农户的致贫原因, 摸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因户施策,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帮扶项目, 落实相应的帮扶措施。要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选择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接地气、门槛低的项目。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要落实低保、救助等兜底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其基本生活。尤其是对因病致贫返贫的,要在落实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特惠性政策。要精准落实帮扶责任。严格执行扶贫开发责任制,依据签定的责任书,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考核,把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位。对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的,要严肃问责。苏南等地要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 对需要帮扶的低收入农户,也要做到对象、措施、责任“三落实”。
三、围绕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让乡村生活更美好,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抓手。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 农民群众既希望有更高的收入,同样期盼能有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享受更均等的公共服务。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省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在实现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如何加快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要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虽然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够。要持续推动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物流、信息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各类设施之间的配套,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建设内容要不断拓展,标准也要不断提升。要坚持建管并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起来不易,养护起来更难。要积极探索管理、运营的新机制,落实管护责任,降低使用成本,让已经建成的设施持久发挥作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去年汛期,我省沿江苏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 太湖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要针对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突出新出险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等工程,持续改善农村河网水系的引排能力。
坚持城乡一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民生福 祉的重要标准,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要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质量相近、方便可及性大致相同。要研究制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 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上该做什么、应怎么做、要做到什么水平, 加快推动服务内容由“碎片化”转向“整体性”,服务方式由“粗放式”转向“精准化”,着力解决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做好城乡之间的医保、养老、低保和困难救助的统筹衔接,消除制度上的差异,缩小标准上的差距。健全“救急难”长效机制,落实专项救助制度, 逐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的供养标准。
坚持合理规划,推进村庄建设整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离不开科 学合理的规划。对已经确定需要保留的“重点村”和“特色村”,要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作为发展特色产业、保留乡村风貌的重要载体,以规划为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改善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分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随着城乡关系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人口流动的加快,将来一些村庄可能会逐步萎缩甚至最终消失。对这些村庄,可以不搞大规模的投入、高标准的建设,但要保证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至少要有干净整洁的环境。还有一些被撤并的乡镇,产业退化、设施老化、管理弱化、环境脏乱差,要从实际出发,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变集镇面貌。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集镇和村庄污水治理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要积极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契合乡村特点、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路径和模式,尽快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
四、围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是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应对问题挑战的必然选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调整结构,更要创新体制机制。我们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力做好深化农村改革这篇大文章,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动力。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贯彻中央意见精神,我省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民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 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涉及多方权益,是一个渐进过程和系统性工程,要坚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确保“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同时,加快省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尽快实现省市县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集体产权的确权和保护制度,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这是指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纲领。要突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这个重点,进一步推进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户, 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更好地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各项权利。慎重稳妥地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等试点。加强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尽快实现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县域全覆盖,着力研究开发交易平台的多重功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透明化的交易,把农村产权应有的价值充分反映出来。各地要梳理细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稳步有序加以推进,通过改革“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源资产,拓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
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 用地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我们要抓紧研究,深入谋划,尽快推动落实,真正把这项含金量高的政策用到实处、用出效益。要充分利用好农村规模很大的存量建设用地,破解“自己的地自己不能用、用不好”的困局。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烘干、大型农机具、仓储等设施建设。
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三农”投入的各项规 定,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做好存量文章,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和使用管理,实施涉农资金省级管理改革和市县整合试点,下放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权限,合理划分省与市县政府支农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将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与农村金融创新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的“药引子”作用,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等政策,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有效路径,加快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由省级向市县级延伸,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加快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险种,持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五、围绕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也是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三农” 工作到了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稍有放松,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决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 切实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坚决落实重农强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 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真正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具体环节中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其他班子成员都要积极支持“三农”,各个部门要真情服务“三农”,形成“三农”工作强大合力。去年我省各级党委已经换届,今年设区市和县级政府也陆续换届。换届后新走上“三农”工作岗位的干部,要切实加强农村政策和相关业务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尽快熟悉情况, 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强化担当意识,敢于善于突破“三农”这个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难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实际成效,来考察能力、体现水平、检验作风。
扎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是“三农”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党的 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来落实。要坚持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相统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村书记任职培训,实施“双培育双提升”行动计划,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整体素质。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支持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加快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带动农民增收、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入开展作风专项整治行动,从严管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坚持开展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层层压实固本强基的政治责任。
大力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
文明建设。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发挥村规民约、村民民主协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乡风文明志愿岗”为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持续深化“政社互动”、社区“减负增效”。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同志们,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锐意创新、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