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扶贫开发放在治国安邦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反贫困斗争。
二、【解读分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对近亿人脱贫作出战略思考和统筹安排,把扶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贫困斗争。“你脚下有多少泥土,你的心里沉淀了多少真情。”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森林,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境到云贵高原...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最大的精力放在扶贫上,对最贫困的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走访了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到村入户,访贫问苦,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了贫困地区村民的心中,把群众的意愿变成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那些对国家好的人,遇到人民,比如父母的儿子,兄弟的兄弟,哀悼他们的饥寒,看到他们的痛苦和悲伤。”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扶贫开发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引用的这句话,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艰苦奋斗”,还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额外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以“不打全胜,绝不退兵”的坚强意志,经过八年的不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的目标和任务。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地区总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之奋斗的小康社会梦想即将实现。这一前所未有的脱贫奇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这种优势体现在许多具有独创性和独特性的重大举措中。加强领导是基础,精确是本质,资金投入是保证,各方参与是合力,严格是要领,群众激励是基础。这些经验已成为战胜贫困的方法指南;发展生产脱贫、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实施“五批”工程已成为精准政策和全方位打击的重要策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战胜贫困的决定》为纲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系列扶贫配套措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体制体系。全国各地都进行了生动的扶贫实践,包括工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金融扶贫、电子商务扶贫...很多“难题”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与贫困的艰苦斗争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没有什么力量比同样的欲望更强大。第一书记黄文秀用自己的生命执行扶贫任务,瘫痪严重的李娟“指着自己的嘴”用电子商务脱贫,广大扶贫干部的奉献,以及村民的热情,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潮起潮落”的壮丽景象。一方面,我们把人民放在心里,把使命扛在肩上;另一方面,我们已经从“要求我去做”变成了“我想去做”,宁愿努力工作也不愿吃苦,同心同德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凝聚着最大的力量。是亿万干部群众的奋斗,在每一个贫困村洒下智慧和希望,激励贫困人民努力奋斗,实现梦想,也带动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从而书写了人类扶贫的壮丽奇迹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