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华图教育 2021-02-04 10:22

一、【背景材料】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充分肯定了考古研究的重大意义。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有风格、有格调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二、【解读分析】

反映出中华文明的遥远。以往的文献记载只能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大致指的是黄帝时代以来的历史。考古的新发现将中国历史的古代追溯到大约一万年前。例如,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古代稻作遗存,然后又相继发现了湖南城头山、彭头山、江西万年仙洞、吊桶圈等几处遗址,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起源追溯到约1万年前,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稻作起源。

证明中华文明的同一性和延续性。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同一性和连续性不仅得到了文献记载的证实,也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以文字为例,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铭文证明,汉字至少在商周时期已经成为王家使用的实际文字。秦朝统一文字,汉字正式成为全国统一文字,并得到普及和使用。此后,无论汉字的风格如何变化,汉字创造和语法的基本体系都在继续传播。再看其他古文明,曾经流行的古文字,要么已经消亡,要么已经融入到后来的语言中,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像汉字这样被作为国家官方文字使用的情况。

展现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从蜀中三星堆青铜文化到汉唐长安,从三国曹操墓到西汉海月侯墓,从玉器、铜器、丝织品到漆器、瓷器、金银器,重大考古发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物之美,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今天,中国人民通过与这些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文物进行“对话”,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自信和自豪。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令人惊叹的中国文物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大量考古证据表明,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精神文化、艺术创作还是物质文化都与其他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影响力。比如汉唐以后,丝绸之路沿线,中国的瓷器、造纸、指南针、火药等物质文明成果继续向西传播,西方的一些珍宝和建筑艺术继续向东推进。

更多推荐

【遴选素材积累】面试金句类备考:文化

2024-03-22 14:53

【遴选素材积累】背!人民日报发布的经典金句

2024-03-07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