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也是当代人类和平发展的理念。这是中国人面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出的声音和做出的判断。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需要基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尊重和文明融合。
二、【解读分析】
从文化价值层面上看,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是最难实现的,所以需要通过“求”来实现“同”。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性追求,因此,它作为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明交融”,它最大的创新成果就是有效地在不同民族之间达成文化价值共识,因此这里的“求”必须是两个平等的民族主体之间的关注和尊重,即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对话,充分了解彼此的价值关切,进而求同存异,寻求文明视阈的融合。“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懂得尊重和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一是在文化心态上,要摒弃文化偏见和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不正当行为等问题;与时空离散的前现代文明不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开启了时空同步发展的韵律,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而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速推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首先要调整文化心态,特别是消除文化自大或文化自卑的两极化思维,克服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傲慢,提倡文化相通。盲目地抱着自我文化优越感,对世界发展的新格局视而不见,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时代文明充耳不闻,势必造成文化的误判和误读。实践证明,文化偏见如不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造成民族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同时,文化歧视的蔓延也将危害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对世界的和谐发展带来持久的危害。对其他文化一视同仁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是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开放型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追求“美与共”的文化发展,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平等、包容的胸怀。
二是在文化实践层面,文明交融的世界需要自觉地坚持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各国和各民族必须展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个性,越是民族的世界越国际化。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成长和发展的命脉,这是其固有的本性,它会滋生文化霸权主义,即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迫使后发展国家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接受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意识形态。因此,可以预见,反对霸权主义将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世界文明来说,文化霸权的本质是一种野蛮的、非文明的行为,必须坚决反对。很明显,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文化生存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我们要注重维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个性和平等发展权,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交流对话与自由创新,努力实现文化的和谐繁荣。
三是文明融合的文化世界需要双向互动,相互借鉴,互相欣赏。文明融合的理想性追求,是在承认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正当性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相互影响的文化价值观,把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对当代人类和平秩序造成的威胁降到最低,实现真正的文明共处。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相互融合始终是其主题。全世界的文化从未孤立地发展过,比如远古时代的彩陶,在造型、纹理、装饰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时至今日,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只有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而文明则是在交流中发展的。尊重和包容“他者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每个民族作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努力开展有效的文化对话,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文化智慧和文化成就,在学习和借鉴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
四是以文化创新为动力,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交融。文化需要“守正”,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更需要“创新”,即要面向未来,展现自己的发展活力。用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是时代的选择。惟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参与文明融合的机会。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也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每个民族都有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出自己的文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文化使命感,以世界眼光审视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承担起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