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华图教育 2020-12-16 11:38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社会。无论是自然生存还是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都是人类应尽的职责与义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刻地渗透到马克思的著作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二、【解读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相融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在自然面前,我们应该肯定自然的价值,重视人的主体性。首先,自然是一个与人类血脉相连的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应该“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又具备了探索自然的能力,具备了认识自然的认知能力,具备了认识自然本质的能力,具备了实践的能力。人类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各自的价值,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中走弯路,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将伤害人类自身,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二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同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促使我国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要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生活的新增长点,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品,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并真正感受到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是坚持全球共建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目前,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自然资源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生态危机已成为各国和各地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大地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要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体系,同心同力,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在生态维度上,国际社会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共同致力于推动一个全球性的系统和整体的发展,以聚同化异为原则,构建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同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而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在生态文明领域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促进共享成果,共同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世界各国必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最终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更多推荐

【遴选面试技巧】低分进面就一定是炮灰吗?

2024-03-27 15:48

近三年山东省直机关遴选考题分析VS部分地市遴选考题分析

2024-03-12 17:01

【遴选素材积累】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2023-12-18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