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遴选议论文】让“理性”之水熄灭“任性”之火

华图教育 2020-11-26 16:26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警示鞭辟入里,而个人超前消费的行为却不为所动,“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指示掷地有声,而企业盲目开发的选择仍一意孤行,“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告诫声声入耳,而政府以权代法的横行仍令人发指。当“任性”一词成为流行语,折射出的恰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社会规则体系的弱化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欠缺,长此以往,必在社会层面产生连锁反应,让“理性”消亡在空白的法治空间和低迷的道德环境中,因此,要让“理性”之水熄灭“任性”之火。

“理性”与“任性”是时代的观念与行为映照。“理性”是对客观、公正、平和的态度,“任性”是主观、偏私、盲目的选择,然而,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无论“理性”还是“任性”都是以人为核心的时代观念与行为反映,脱离社会时代背景进行的价值判断都会陷入主观主义的误区,进而以单纯的心理调节作为寻找“理性”与“任性”的平衡点。不难看出,百姓、企业和政府的行为选择都是不同人群参与社会运行,承担社会角色,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以法治和德育进行社会环境的优化,才能让社会发展走上摆脱“任性”禁锢,奔向“理性”大道。

依靠法治唤回“理性”空间,才能不敢“任性”。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再到康乾盛世,千年传承的历史演绎了人治的辉煌,也导致了“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的“任性”行为普遍,“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演进,使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挑战,也滋生了“任性”的行为空间,只有让法治成为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利与法关系的标准才能让“任性”抑制;让法治成为不以言代法、不以权压法、不贪赃枉法的态度才能让“任性”把控;让法治成为政府权力、社会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才能让“任性”消失。因此,“理性”空间必须要用法治维护,方能让“任性”无处遁形。

依靠德育营造“理性”环境,才能不想“任性”。“破窗效应”启示我们在集体无规则意识的环境中,会带来巨大的负面社会效应。因此,理性环境的基础是人民对规矩的敬畏和遵守。然而,人民遵守规矩的前提是依靠良好的道德教化凝聚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理性”意识引导能更好的将规矩建立的信仰、权威和精神有机融合,它既划定了内心不可碰的社会价值红线,又标注了不可越的社会制度底线,同时明确了不可出的社会行为界限,成为人民不想“任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唯有依靠德育倡导理性意识,才能让规矩内化于心,去除社会“任性”行为的民众基础。

告别“任性”,崇尚“理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理性”是底线思维缺失的补给,是纪律至上观念的普及,是法治权威树立的养成,唯有以“理性”之水熄灭“任性”之火,才能心中有畏,行有所止。

更多推荐

【遴选素材积累】华春莹——温柔中尽显力量

2024-03-18 17:50

中央遴选考试科目有哪些?有哪些题型?

2023-10-04 19:18

为什么清北毕业生喜欢去体制内?

2023-10-01 23:03